张艺兴:17岁时的那股劲,还在身上
这个8月,歌手张艺兴和演员张艺兴都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上周末,张艺兴2023「大航海3·无远弗届」巡回演唱会北京场落下了帷幕,而由他主演的电影《孤注一掷》,截至发稿前票房已突破20亿元。
今年是张艺兴出道的第11年,他说他仍相信“相信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的这次采访约在了一个酷暑的下午,眼前的张艺兴状态极佳,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正忙碌于电影宣传期,又要连续两个周末举办演唱会的人。“这么忙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因为我喜欢。”他不希望这场对话变成刻板的“你问他答”,更多地把采访者当作朋友,问题可以探讨、观点可以分享。
2023年,是他出道的第11年,他说,他依然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的热爱能够让他不知疲倦地接近梦想,也相信一直支持他的“贝壳”(张艺兴粉丝的昵称)给他的力量,这些是他保持学习和前进状态的动力,“好奇、疑问、相信、质疑,我照单全收,但那些目标和梦想还在我心里。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我也认为自己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至少我还有那股劲,就像我17岁时刚刚踏入异国陌生土地时一样。”
问号、叹号
“很多人在接触张艺兴之前,会打一个问号,打破这种先入为主需要花很多时间,但说不定作品出来后会变成一个叹号。”
天才程序员潘生职场失意时,被海外“高薪工作”吸引,却意外落入境外诈骗工厂的陷阱。当他的求救计划被诈骗团伙发现后,头目陆秉坤(王传君饰)“下令”,让与潘生一同被骗的伙伴打断他的腿……
这是电影《孤注一掷》中的一场重头戏。不少观众对张艺兴在这场绝望戏中的表现印象深刻,同样捏了一把汗的还有该片导演申奥。“原本这场戏我们给张艺兴准备了一块护具(铁板),拍摄时进行保护,后期再去掉。但砸的过程中护具掉了,我坐在离现场很远的监视器前,并不清楚这块护具掉了,没喊停,艺兴也没喊停,‘下狠手’的对手演员也相当投入,就继续拍了。”申奥告诉新京报记者,“我非常抱歉,这个效果确实达到了极致的真实,因为是真的‘在打’。艺兴非常坚强,尽管他的小腿都是淤青血渍,还告诉我‘不用心疼,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电影《孤注一掷》导演申奥透露,片中,张艺兴饰演的潘生被同伴打腿的戏,相当于是真打。 动图来自该片官微
说起参演《孤注一掷》的机缘,张艺兴透露“开始于很久以前”。他仍记得导演申奥拿着1.15T的资料来找他,里面存了很多关于境外电信诈骗的真实案例以及受骗人的资料,那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种剧本”,“我惊了”。他感叹着“居然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了解过程中,他想起自己拍《扫黑风暴》前走访时,一位刑警大队队长就提过,现在的电信诈骗比打砸抢劫多得多,犯罪手法复杂,难抓,太多人被这类不法行为困扰,“我知道真实的情况比剧本写得严重多了,所以这个戏我必须得演。另外我很喜欢现实主义题材,这类电影是可以投射到观众生活中的,能帮到一些人。但可能很多人在接触张艺兴之前,会打一个问号,这也是我需要去破除的。”
张艺兴直言不讳,“比方说,很多导演会带着对于我以往作品的观察,以及以往对我的认知,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质疑我的形象、演技,能不能驾驭这类角色。毕竟电影更多是导演的表达,演员只是导演构建画面中的一个元素,永远是为电影服务的。所以有疑虑很正常,要打破这种先入为主需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我需要和导演沟通,去聊、去合作,让我来试试,说不定作品出来了以后就能变成一个叹号。”
百分百
“好,是永无止境的,我只能尽我所有的努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
变成“叹号”的过程自然没那么简单。“张艺兴有演戏的天赋,表演前没有那么多套路,就跟他在戏里戏外的投入一样,一直都是百分之百地为戏付出”。电影《孤注一掷》中的搭档王传君这样评价。
电影开拍前,张艺兴一字不落地将申奥导演准备的1.15T资料看完,再找来程序员和他们聊天。观察,是他成为角色的一大武器。他会为贴近角色,给潘生加上一些有血有肉的特点,比如他有些微微驼背,情急之下的惊恐,眼中始终透露着无奈……只有这些小细节到位了,才能呈现出让观众信服的角色,“我太幸运了,像我这种‘半路出家’做演员的人,出道前后的好多年都在练习室里度过,每天唱歌、跳舞。如今做演员,有导演愿意为我准备这么翔实的资料,有前辈愿意一遍遍帮助我,我必须对得起这份幸运。”
《孤注一掷》拍摄前,张艺兴为潘生这个角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作为演员,张艺兴感叹自己走得“太幸运”。2016年,孙红雷带他拍摄了都市情感剧《好先生》,剧中执着于追梦的小蔡让外界发现张艺兴作为演员的可能。2018年,黄渤执导的电影处女作《一出好戏》中,张艺兴饰演的小兴,从傻白甜小青年“黑化”到心机男孩,自然贴切,备受好评;再加上现象级电视剧《扫黑风暴》中,由他饰演的小林警官,被一众实力派合作者称赞“用功”。他却把每一次进步归功于那些愿意给他机会,让他拥有角色的人,“歌手和演员是两种身份,歌手是要做自己,演员则是丢掉自己。每遇到一个角色时,我必须将自己放下,去成为别人。每次完成一部作品,绝对不是要说服别人让他们觉得张艺兴这次进步有多大,作品能给观众一些正能量就够了。别把我当成一个标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标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态度,有人认可和欣赏,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正如他所说,外界的评价,在拼尽全力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善于反思,不断鞭策自己的张艺兴,在完成一件工作后总会有一番和自己的对话:“回看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当时的自己有所懈怠,差点儿意思?但如果努力了,作品反映的就是你当时的水平。好,是永无止境的,我只能尽我所有的努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至于作品收到的反馈好不好,要尊重观众的评价,至少我问心无愧。”
选择权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说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没有行动,那不叫梦,那永远是在想。梦想就永远放在那里了,多可惜。”
电影《孤注一掷》上映后,有人向张艺兴求证,片中把厕所马桶里的求救纸片吞下的场景,是不是真的?被键盘砸头,是不是真的?“那场戏是真吃,并且那个马桶确实刷得不太干净,但我一想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类似的案例,也一定要‘吃’才能真实。”
比起诉说拍戏的不易,张艺兴更看重的是参演这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背后意义,“作为演员有责任和义务拍这样的戏。当然也不用把我的本职工作上升到那么高的价值,表演还是那个表演,演员还是那个张艺兴,我只是在做好自己当下的工作。付出努力去观察、学习、交流、吸收,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好说的。可能因为导演和对手演员的帮助,因为角色,让大家破除了以往对张艺兴的一些认知,但也不会破太多(笑)。”
从被选择,到拥有选择权,张艺兴这一路走来,始终希望把自己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有时,他仍然会想起17岁的自己,穿着校服参加韩国公司的练习生海选,被选中后签约,踏上成为歌手的未知旅程。那些在练习室里付出的汗水和泪水塑造了当时的张艺兴,也影响了现在的张艺兴。对他而言,在演艺圈这个残酷的竞技场里,“被选择”的他,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选择权”,才有资格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
所以,他从很早时就发现,大多时候对一件事的笃信和努力是不需要大谈特谈的。心里有信念,脚底下有根,用实际行动去执行,旁边看着的人自然能感受得到,“当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说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没有行动,那不叫梦,那永远是在想。梦想就永远放在那里了,多可惜。对于我的目标,实现它要做哪几步,如何拆分,往什么方向努力,我都会清晰地做出规划,最重要的是执行,不执行就什么都没有。”
29岁生日那天,他宣布创立染色体娱乐集团开启“练习生计划”,“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他晋升为新手老板,帮助更多有梦想的新人走向舞台。他明白这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他需要团队,需要更多热爱演艺事业的人配合,无论是身边的合伙人、新人,还是一直陪伴的粉丝,都需要保持联动。“合伙人都挺给力的,他们也很尊重我的想法,上下同欲者胜,想做的事就能做出来。如果我有一个想法,别人给出来的是否定的结果和执行,那就很难走向正向的成功。”说到这里,张艺兴略带兴奋,“你知道吗,我们现在有个练习生叫王子浩,他在日本做了两场大型粉丝见面会,就带着我们的音乐去唱跳,去参加节目。我特别骄傲,需要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更迅速地成长,也让更多人看到他们。”
热爱
“没有谁逼你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里‘卷’,做这些事,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一分子没有人强迫我,只是因为热爱。”
这些年,明星营业成了常态,镜头前光鲜亮丽,镜头外也要背上偶像包袱。但张艺兴从不如此,他在很早前就无意于将自己的生活展露,只想做好自己相信的事,无论是演戏还是音乐创作,他的社交媒体里大多都是关于音乐、电影,以及培养新人的话题。
他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和尝试新事物的活力,从不抱怨或犹豫,因为他觉得如果做一件事情时总想着“辛苦”和“不容易”,那就别干了,毕竟没人逼着你做这行,“没有谁逼你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里‘卷’,做这些事,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一分子没有人强迫我,只是因为热爱。所以,不要总想着在这个行业里获得什么,而是你爱不爱。热爱这个角色,就把电影拍好;热爱音乐,就把它做好。若是总想着索取,一定索取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但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他也不是完全不在乎。只是如今,他越来越不会被这些嘈杂所影响,不会为困扰他的声音所消耗,因为他觉得即使一天从早忙到晚也不够用,因为他想做的事情太多,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心情,无时无刻都在催促他。他说自己最幸运的,就是有一帮一直陪伴他,且与他相互成就的粉丝,那是他为之努力的堡垒,也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张艺兴在2023「大航海3·无远弗届」巡回演唱会北京场上与粉丝合影。 图片来自其微博
“他们喜欢我,让我有信心去成为更好的人;他们也因为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成就。我经常看他们的留言,说自己考试成功、愿望达成了,那比我自己成功了还开心。我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名利场里,这里充斥着更新换代的压力,我不确定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他们满意。但这么多年,因为他们的保护才让我依旧能坚持追寻我的热爱。疲惫的时候,转头一看有那么多支持你的人,真的非常感动。无论我做什么,他们义无反顾地支持着我,让我有底气去做更多的事情。我想超出他们的期待,给他们惊喜,让他们觉得‘哇,喜欢张艺兴,真的值得’。”
他想了想,说:“至少,我确信一件事,就是不管什么情况,我会一直坚持,不辜负那些支持我的人,如果我让他们失望了,会非常内疚。我希望很久以后就算他们‘下船了’,提起曾经喜欢过张艺兴,也不会后悔。”
对 话
张艺兴:相信吸引力法则,只要相信就有机会实现
新京报:影视、音乐、综艺多领域里,你对每一个身份都很努力,会不会感到分身乏术?毕竟多栖发展很难在每个领域都达到理想状态。
张艺兴:我很认同,确实不太可能万事完美,但我觉得要一直做,即使这是一件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也要义无反顾地努力。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种向上、敢于尝试的态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觉得还是先做着,应该会有答案。
新京报:作为艺人需要热度、曝光量,对这些外在因素你如何看待?
张艺兴:这些因素也有存在的必要,只不过我不是太在乎,比如我每天手机里刷的都是一些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我认为人是需要不断紧跟时事,多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变化。除此之外偶尔就玩玩游戏轻松下,比如《梦幻西游》。
新京报:你对自己要求很高,若是一直努力,达不到目标会不会遗憾?
张艺兴:其实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达不到我也不会崩溃。最多就是把手机关掉,丢在旁边,也会想说“算了算了”,一样的。但第二天起床后,会重新把手机拿起来,调整下思路继续尝试自己做的事情,毕竟不想虚度每一个可能。
新京报:你说与“贝壳”互相成就,但一些辛苦和低落的时候是需要你一个人去面对困境的?
张艺兴:不会,我心里还是跟他们在一起。毕竟支撑我去面对的支点还是“贝壳”,没有他们,很多事我不会这么干,也实现不了。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音乐还是演戏,对我来说都很神圣,也很难做,我只能凭着他们的鼓励去不断摸索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不断突破给他们回馈。
新京报:永远创造惊喜很难,毕竟没有人永远在巅峰。
张艺兴:“巅峰”这个概念,我和“贝壳们”一直觉得,我们永远都在“我们自己的巅峰”,我们就是彼此的巅峰,没必要去和别人比,他们不会觉得我没有战斗力了,我也不会觉得他们不在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做自己的事业,无论是音乐、电影、厂牌、练习生都在不断地往前走,我们没有下来过(笑)。
新京报:你是一个很喜欢分享梦想和目标的人?
张艺兴:对,我相信吸引力法则,只要相信就有机会实现,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新京报:这次演唱会很特别的是征集了粉丝的意见来设计应援棒?
张艺兴:“贝壳”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当然要询问他们的意见。不管是现在的还是以前的,这样他们有想法或是意见,我希望第一时间能够收到,现在我的工作室也会及时收集,将所有东西整理成一个文档给我,每周开会传达到我这里。我非常在意粉丝的意见,必须要看到他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尽管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能够来演唱会,但他们都在默默为我付出,所以这个演唱会真的是“只给贝壳”。
新京报:很多人都会问你这次巡演会给大家什么惊喜?
张艺兴:我可以这么告诉你,演唱会只属于我跟“贝壳”。2019年,最后一场在深圳,所以这次就从这一场启航,因为二巡很多国内的“贝壳”没看到,我很抱歉,所以做了“2.5”的概念,想把当时的遗憾给他们补上。“无远弗届”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无远弗届的奇迹,是有你才无敌”。我相信他们会懂。
新京报:你内心还有什么不满足?
张艺兴:大家就看吧,我自己有一套很远大的想法,大家可以少安毋躁,看我下面走的每一步,那个梦想真的很大。我想先把它放在心上,你们慢慢看,就会知道了。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首席摄影 郭延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