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运河之上,听时间滴答作响
【名词解释】中国大运河
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是目前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全长3200千米,构成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中国水利大动脉。从邗沟的开凿开始,大运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迁。
(资料图)
■人文地理
作家徐则臣在以运河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中,引用拉丁美洲著名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作为题记——“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意在强调现实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一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切断的紧密的内在关联。
2014年6月22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遗产,大运河流过漫长的时间之河,以其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的雍容气度,将现实与历史、昨天与今天紧密相连。
京杭大运河在江苏境内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市,与长江一道形成了江苏最重要的水系骨架,滋养了江苏的千年繁华。
阳春三月,我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组织的“行走大江大河 书写水韵江苏”采访团,从南京出发,东行至镇江,紧随大运河的波流,一路北上扬州、淮安、宿迁。这趟沿大运河江苏段行进的小“北上”尽管浮光掠影,却带我重返时间之河,沿路追随历史的脚踪,采撷时代的片段,对这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孕育出无数繁华盛景的河流进行了一次深情凝望……
文脉
“万川东注,一岛中立”说的是金山,镇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之一,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为南北往来要道。金山以绮丽著称,寺宇金碧辉煌,一塔拔地而起,无论近观远眺,总是见寺而不见山,因而一向有“金山寺裹山”之说。这里还是一处“有故事”的名胜,《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等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夜晚,一行人寻访至长江、运河交汇处的古渡口——镇江西津渡,这个形成于三国时期的渡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曾经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如今,因其保存着自唐朝以来的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传统民居,这里成为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徜徉于此,恍惚中生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想起下午在金山寺顶俯瞰镇江城,凝眸西津渡、北固山,仿佛与古老的时间打了个照面。
在诗人眼中,大运河既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空间之河。很多古都名城因大运河而生,而大运河沿线的名山大川也沟通了不同的文化区域。有人说,把古诗词中写到的这些地点联结起来,应该能串成一条大运河的诗词之路。苏轼那首著名的《浣溪沙》词写的就是与友人游南山(即淮安市盱眙县第一山)时品清茶素餐的情景,最后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知倾倒了几多世代几多人。
那日午后,我们没费什么力气就登上了“第一山”。“第一山”原名南山,雄居淮河南岸,直面汴河河口(通济渠又被称为汴河,汴河穿过泗州城汇入淮河),遥视泗州(淮安市盱眙县)古城。古城因大运河而兴盛,是达官贵人、行旅客商、文人骚客等沿运河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据说,如果立于北面汴河的船上远望,第一山便仿佛一架翠绿的屏风遮护着繁盛的泗州城,若淮水水势盛大,山和城就像漂浮在水面上,那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外仙山。自古以来这座山便是名家游历、题咏不绝的所在,还被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
“第一山”因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米芾作《第一山怀古》,并手书“第一山”刻于石而得名。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从东京(今河南开封)沿汴河南下,赴涟水军使任。在船行汴河入淮口,远望泗州城南淮河对岸山峦,作此诗。将近1000年后,我们行游至此,会晤一座并不高的山,漫步宁静的杏花园、苏米堂,算不算与我们仰慕的贤人雅士因缘际会?而这“缘”非大运河莫属。
大巴车行至位于淮阴区马头镇的枚乘书苑时,从运河上升起的夜色已完全淹没了高低错落的院落,树龄820余岁的淮安一号古银杏树上方天空,密密地挂着又大又亮的星星。在那里,我们与汉大赋“鼻祖”枚乘隔空“交谈”,与往来于运河枢纽清口的李白、刘禹锡、骆宾王、温庭筠、白居易、苏轼、米芾、范仲淹、杨万里、梅尧臣等一众唐宋名家“会聚”雅集……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水利家陈瑄开凿清江浦河道,并筑闸四处,其中清江闸位于淮水与运河交汇处,当黄河水涨时,就关闭清江闸。从此,江南漕船可以直接到清江浦,既免除陆运过坝之苦,又减少许多风险。
坐在运河游船上,国师塔、吴公祠、陈潘二公祠、世界文化遗产点清江大闸、《天下粮仓》原型常盈仓、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怀恩亭、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依次从眼前闪过。淮安市大运河办副主任孟爱民介绍说:“运河沿线燕赵、齐鲁、吴越等地区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步融合衍生出以淮扬菜为核心的特色美食,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以‘五教并存’为特色的宗教体系,以及吴承恩、刘鹗,周信芳、王瑶卿,《西游记》《老残游记》等一大批名人、名角、名著,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淮扬文化。”
那夜,在清江浦的桨声灯影里,我体验了一回大运河“流动的文脉”。
水利
“满耳雷声动地来,窥窗银浪打船开。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在《练湖放闸》(其一)中描写的开闸放水时的壮观景象,于我,只是一种想象,本以为这次有机会亲眼看见。然而去看谏壁船闸的那天上午,恰好遇上一天中运河与长江水位齐平的时刻,无须开闸放闸和等待通行,现代版的“舳舻转粟三千里”便在面前上演。
有着“江南运河第一闸”美誉的谏壁船闸位于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内,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口,是苏南运河上唯一直通长江的复线船闸。常年有苏、鲁、皖、沪、浙、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通过,连续十余年船舶通过量超亿吨,2021年度船舶通过量首破2亿吨。
站在京杭运河畔,一艘艘巍峨的货船推开运河的波浪平稳驶过。我注意到,船的尾部通常都摆放着几盆盆栽,里面种的除了青菜、小葱也有小花小草。由此,我仿佛看见,装载着海量生产物料、生活物资的金属舱内,工作、生活着的鲜活的运河人,他们以船为家,以水为岸,不仅为生计,也为一种精神。
在运河之都淮安,我们走近一今一古两大水利工程——三河闸和洪泽湖大堤,倾听淮河水患频仍的悲怆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治理水患的顽强与智慧。
全长67.25公里的洪泽湖大堤仿佛一条绿色长龙,蜿蜒横亘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东岸。关于108道弯形成的传说可能仅仅是传说,事实上,每一道弯都可能是决堤后重修的遗迹,它们见证了当年水患的严重,也见证了人与自然抗争的雄心和坚韧。
漫步于风光秀美的洪泽湖大堤,眼前的海晏河清已经无从让人想象历史曾经的惨烈。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在当代不断加固的洪泽湖,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大堤。一行人立于“林则徐率众加固洪泽湖大堤”的恢弘群雕前,不禁感怀。
晴空下,“千里长淮第一闸”静卧碧波之上。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1951年毛泽东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第二年三河闸开工建设。16.4万名建设者调动32万吨物资器材,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成使用,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
淮安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谓。孟爱民告诉我们,淮安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和运河淮安段“穿黄入淮”的特点分不开,而历史上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沉积、水灾泛滥,运河作为国家命脉的重要职能受到了严重威胁。淮河治水成功,保证了京杭大运河的顺畅通行。
传承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成为中国大运河的起点。2500多年后,“一艘巨型船只”屹立于扬州运河三湾湿地公园西北方——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一本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就此开启,迎接世人走进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在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贯通南北、连通古今的大运河,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标识。
漫步中运博,我们看到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积水成柜”,看到从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碎片,看到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测量水位的基准点“零点”,看到因运河畅通而迅速发展并由运河转运至北京的临清贡砖、苏州贡砖……这实在是一本厚重的大书,值得人们驻足停留、细细品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走访江苏境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各地致力于保护优先、多方治理、文旅融合,既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河、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更注重打造内涵丰富的文化河,多种举措跃然眼前,已见成效。
无论是夜游清江浦,在桨声灯影里随运河波流移步换景,还是流连于“水清”“岸绿”“景美”的扬州三湾,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河与人的亲密关系。大运河本就是一条关乎民生国运的河流,它的保护、利用、传承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高逸凡是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镇江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已经淹没的河道、已经消失的桥梁和一些消失的著名景点、著名建筑。之所以做这些,他说,能够让市民、游客对镇江过去的空间格局有一个概念,对自己而言是有成就感的事情。去年在会莲庵街棚改项目的拆迁工地上,他发现了登仙桥和底下登仙桥闸的遗址,那是镇江大运河甘露港上的一个重要水闸。听说这个水闸马上就要进行修复,这座桥也要修复,他非常开心。他说:“未来,这里将修成一个小型的遗址公园,供市民游玩、学习、休憩。”
丹阳市运河中心小学校长蒋永键介绍,学校的美术社团带学生到大运河边写生,科技小组带学生检测大运河的水质……近几年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对大运河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今后大运河会越来越好,这些小孩将来也会成为保护大运河的传承者、记录者和开发者。”他说。
平原千里莽莽苍苍,诸水聚散浩浩汤汤;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桨声灯影,两岸人家……
不错,通往“江南”最便捷的路,就是大运河;运河所经之处,更是“江南”中的“江南”。在江苏,跟随大运河的波流,我们体验了一个真正的江南。
寻古访今,仿佛采集时间遗落的珍珠。中国大运河是生命之河,亦是文化之河,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小说《北上》开篇第一句话便道出了运河的本质。
中国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时间的河流,它在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中诉说着历史,也陈述着未来。(本报记者 王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