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两不闲 四季都赚钱
村庄山清水秀,民居青瓦白墙,产业茶香桑绿,小河碧波蜿蜒……走进陕西省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看到茶农桑农干得正欢笑得更浓。
(相关资料图)
“春采茶,夏养蚕,秋收芋,冬出栏。”6月8日,尚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罗长海说,“村上家家户户四季都不闲,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
“茶桑间套,粮经复合,林芋共生,林田互补,尚家坝村的产业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人地两不闲、四季都赚钱’的和美乡村振兴之路。”三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王清平说。
一地多用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刘义石用手小心翼翼地捻起一只“老蚕”说,“你看这只‘老蚕’,白白胖胖,通体发亮,这就是要做茧的信号,要赶在这几天将它们迅速‘上架’,让它们吐丝结茧。”
养蚕收入最高也就几千元,每到秋冬,桑叶落地,桑园闲置,刘义石一直思索如何有效利用闲置桑园?寒冬,手捧热腾腾的茶杯,品着三阳毛尖,桑园套茶园,在脑中一闪,之后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说干就干,茶桑套种,刘义石先后在自家6亩桑园里套种了茶叶,充分利用茶叶和桑叶生产时间错位优势,实现了“一地两用、一田两收”,年收入从几千元猛增到几万元以上。
尝到“甜头”的刘义石,一发不可收,如今,他的50亩桑园套种了茶叶、大豆、魔芋等作物,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
一户多业
走进村民汪洪平家的桑园,一片绿油油的桑树嫩叶映入眼帘,桑叶青翠欲滴。汪洪平和他请来的几名工人正挥汗如雨,在桑园打桑叶,只见他们用手将缀满翠绿桑叶的桑枝拉下,一枝一枝自叶柄处掐断,打成捆运向蚕房。
“我几乎每年都在在汪家做工,他们家产业多、用工大,清明前后到他们家采摘春茶,紧接着管桑施肥、采摘桑叶,到了秋天又开始挖魔芋,一年到头基本不得闲,一年工钱有3万元。”尚家坝村农户赵云笑呵呵地说。
汪洪平建有桑园20亩、茶园6亩,林下种植魔芋40亩,春季以采茶种粮为主,夏季养蚕,秋天开始挖魔芋,人地两不闲,四季有收入。他的老宅土房也升级成了4间2层小楼房和200平方的养蚕房。
汪洪平在尚家坝村并不是个例。村民刘义哲年养蚕、炕干茧、植茶叶、种魔芋、加工魔芋精粉,年收入50余万元。
一业多收
在尚家坝魔芋种植基地里,陈宗林一边除草,一边说着人工管护的好处,“人工除草,虽费时费力,但采用这种‘笨’办法除草,能种出让人放心的魔芋。”
陈宗林是尚家坝村的脱贫户,谈到村子里的魔芋产业,他顿时来了精神。他说他种植魔芋已有多年了,直到村子里成立了魔芋专业合作社,有了精粉加工厂,学会了魔芋种植和加工技术,收入就增多了,去年仅工资就挣了2万多元。
“尚家坝村绿色、天然、无污染、环境好,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魔芋生长。”平利县尚家坝魔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永兵介绍,“为实现一业多收,助力乡村振兴,建成魔芋精粉加工厂,基本实现了魔芋种植、魔芋收购、芋角烘炕及精粉加工等全链条闭环,产业收入倍增。”
尚家坝村已建成魔芋、蚕桑、茶叶三条主导产业链。魔芋以林下种植为主,现有种植户130户,建精粉加工厂1家,实现了种芋生产、商品芋收购、芋角烘炕以及精粉加工等全链条覆盖。蚕桑产业有专业养蚕户79户,建有茧灶1处,产业收入已从养蚕延伸到蚕茧收购、烘炕等环节;茶叶种植户250户,建有茶叶加工厂4家,实现了产销联动,一业多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尚家坝村现有茶园1663亩,桑园1700亩,魔芋5200亩,养猪600余头。从空间上看,林下种魔芋,坡地平川栽茶兴桑;从时间上看,这里群众春采茶、夏养蚕、秋收魔芋、冬出栏,人地两不闲,四季能挣钱。在和美尚家坝村,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自然财富”也逐渐变为经济财富,百姓共富之路越走越宽。(记者李彦东通讯员熊荣军朱钦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