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讯息!2023年信任互联大会举行 “数字信任”成为热议关键词
当前,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信任体系对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保障力量与日俱增。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信任互联大会上,“数字信任”成了关键词。大会分设主论坛、数字信任创新应用论坛、数字信任关键技术论坛,与会人员围绕建设新型数字信任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架构、创新应用、建设成果等展开分享。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建军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总结提炼数字信任体系建设过程中成功实践案例,提出标准需求;二是加快推动数字信任体系建设中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三是通过标准支撑产业发展,推动数字信任体系建设。
“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应用,增强‘数字信任’技术研究力度。”北京市密码管理局局长胡强认为,下一步,将促进商用密码与新技术更广泛地融合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的自主创新,加强行业监管。
(资料图片)
如何做好5G的安全认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介绍到,5G网络开放性特点,以及多终端、多行业的接入趋势,让5G网络安全认证难度飙升。而且随着5G的应用越来越广,接入的场景和接入的终端更加复杂,都对认证和授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5G认证技术还需持续创新。”邬贺铨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提到了一种可以解决使用中的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机密计算。他表示,数据使用安全是当前非常有价值的前沿研究方向,而机密计算是计算效率约束条件下解决使用中的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途径。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认为,基于网号、网证、网络身份标识构成的可信数字身份体系,通过深化密码创新应用,在云、网、端融合构建完备的密码保障体系,将三者规范、统一的锚定于法定身份,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和信任链的传递,形成“认证的根据、追溯的证据、执法的依据”。下一步,将继续夯实平台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服务数字空间和网络社会综合治理。
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大数据办处长唐勇林表示,数字健康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渐改善——法律法规逐步完备、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平台基础逐步夯实、疫情防控能力提升、便民服务成效凸显、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增强。到2025年,将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置身于数字经济的洪流中,也产生了数据安全、身份可控、交易互信、虚实锚定等方面的信任危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表示,为了破解信任危机,需要积极发挥区块链的特性,结合隐私计算、数字身份、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大数据等多类前沿技术,形成新时代的信任科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提出,当前制定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前,需先行思考几大问题——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我们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思考形势和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此外,还要考虑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可信的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数字信任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创新驱动引擎。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雪焰表示,可信基础设施、身份可信、数据可信、行为可信四大要素构成了数字信任体系,通过基础设施、业务创新、数据驱动、管理变革、新兴技术等不同切入点,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认证公司在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基础设施+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信任基座。
本次大会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密码管理局指导下,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WG4 工作组、北京商用密码行业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密码学院、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记者 李政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