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报:插队是中国人的一种“基因”
【资料图】
前些日子的一个清晨在浦东机场乘机,等待安检时,我所处这条队伍在短短十分钟内居然有四个人意欲插队。三男一女,有一位一下子插了十几个人的队,装没事人一样,还有一个一下子跑到黄线边,回头说了句“不好意思,我特别着急”。其中三人被工作人员立即制止,赶回队伍最后,还有一位刚好插队在我前面,回头跟我说“真不好意思,我很急”,我问他几点飞机,他说七点,我笑笑说“不好意思,我是六点五十五的。”紧跟着,他也被工作人员请了回去。当然,工作人员非常负责,询问了四个插队者的登机时间,然后告知他们不需要着急,肯定来得及,如果真的是特别紧迫的旅客,机场方面肯定会给予方便。
其实现场最着急的人应该是我,过完安检,我还要乘坐摆渡地铁,再步行一段路才能到登机口,但我计算过时间,相信来得及。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出了摆渡地铁后,还算好整以暇地去了趟卫生间,然后再慢悠悠走过去登机。反倒是那几个插队的,我留意到他们连摆渡地铁都不需要,过了安检就直接前往登机口。
这几天“插队婆孙”上了热搜,当事人出来澄清,说是排错了队,想“平移”过去。这事儿景点也有责任,因为据说外围就没有排队,基本全靠挤,组织和管理都很糟糕。但这对婆孙也别想推卸主要责任,插队当然是错的,而且以她们两人在视频中的狰狞面相和表达方式,我无法相信她们是什么良善之辈。
前两天,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文明社会的“自由”定义,它绝非某些人曲解的“为所欲为”,而是在法治框架下的个人权利保障。也只有绝大多数人都守法守规矩,少数违法违规者必须付出代价的社会,才能真正保障人们的自由。比如开车,大家都遵守规矩,就能享受畅行自由,不守规矩扰乱交通秩序的人,浪费的是大家的时间,损害的是公众的自由。排队这事儿也一样,大家都好好排队,那就能享受高效率通过的自由,大家一窝蜂挤来挤去,浪费的只能是时间。
我读小学时,正值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即使是青岛这样的大城市,也没有排队的习惯。公交车站黑压压一群人,车子一到就拼命往上挤,为了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的有之,把鞋和眼镜挤掉的也不少见,小小的车门,一群人互相挤,结果谁也上不去。其实这事儿很难解决吗?一点也不难,排队就行。现在回想小时候所见的场面,真有“蛮荒社会”的感觉。
说起这些事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部分民众素质低”,可当年胡适等人都说过,民众的素质不是凭空来的,要通过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并不仅仅是规矩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只有独立个体,才真的有机会变成一个文明人,因为他对法治、自由和规矩的理解都是出于内心的认知。如果什么事情都是政府包办,每个人都习惯将“国家会把什么什么管起来”挂在嘴边,这种依附性看起来会让人很省心,但正因为不是独立个体,所以也无法形成对文明和社会的正常认知,只能批量生产“巨婴”。
另一方面,“急”确实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特质。除了插队,许多人一辈子都处于特别着急的状态中:
孩子半岁了居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急死了!
孩子一岁了居然还不会走路?急死了!
孩子都三岁了怎么还这么幼稚,一点都不成熟,急死了!
孩子怎么六岁了还喜欢看动画片?急死了!
孩子都读小学了,怎么就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呢?急死了!
孩子怎么什么特长都没有,别人家孩子都乐器八级还会围棋击剑啥的,急死了!
孩子你好好读书,上学时千万别谈恋爱……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一年了,怎么还不结婚?急死了!
你都结婚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急死了!
……
养儿育女是中国人的大事,至于生活中的小事,那就更不用说了,吃个饭买个东西办个事,都巴不得越快越好,所以办事总想走后门,因为这样会更快,当然,有些地方不走后门也办不成任何事,这是一个糟糕的闭环。
有人认为之所以这么急,是跟匮乏感有关。这一点在老一辈身上体现特别明显,小时候有过饥饿记忆的他们,近年来成为超市抢鸡蛋的主力军,并非无缘无故,至于在酒店餐厅里不排队取自助餐甚至大打出手,或是拿一大堆吃不完浪费,也不是罕见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要想吃到东西,“抢”是唯一途径,不抢就会饿死。
但这种匮乏感绝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基因。从历史上来看,老百姓实在太苦了,两千多年来,安安稳稳的日子少,动荡和穷困才是主流。为什么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无比苛刻,对孩子又有极高期望,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压力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安全感,一方面想留尽量多的物质给孩子,一方面希望孩子自己有谋生能力。但可惜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些努力都如镜花水月,总有人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剥夺别人的一切。
在这种状态下,“慢下来”是奢侈的表现。比如毫无功利性的阅读,或是沉浸于无法带来收入的爱好,都被许多人视为玩物丧志,或是“有钱有闲”才能碰的玩意儿。
这种匮乏感是文明的巨大阻碍,当每个人都将“生存”放在第一位时,“生活”也无从谈起。当然,这并不是个体的错,起码不完全是。
图源 |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关键词: